紧扣重点,找准创新突破路径。围绕年度工作“争一流、树品牌、创特色”总体目标,确定2016年以实施残疾人“个十百千万”工程(新建1个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10个残疾扶贫基地、扶持100名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技能技术培训、为10000名残疾人落实兜底保障政策)为主线,统筹推进残疾人事业持续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残疾人基础服务条件,切实提升综合服务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搭建平台,提供载体。
优化服务,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在持续加大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符合残疾评定标准的群众到定点评残机构(旬阳县中医院)进行残疾评定的基础上,联合县中医院巡回各镇设点开展健康扶贫义诊和残疾人评定服务,对居住边远的特殊重度残疾人进村入户提供流动办证服务,所有医学检查、残疾评定、照片摄制全免费。已在仙河镇、石门镇、段家河镇、神河镇、红军镇、双河镇巡回开展免费残疾评定11场次,为500余名残疾人免费进行残疾评定,为残疾人家庭节省办证相关费用30余万元。通过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减轻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正确引导残疾人按规定条件申请享受扶残惠残政策。
健全体系,筑牢脱贫攻坚基础。按照“组织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要求,全面开展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确保镇残联、村残协建设达标具备“七有”(有组织、有人员、有场地、有制度、有档案、有职责、有保障)标准,选齐配强镇(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筑牢残疾人脱贫攻坚网络体系和工作阵地,加强残疾人专职委员脱贫攻坚业务培训,切实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引导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有效落实残疾人精准脱贫和各项惠残政策。
项目支撑,提升扶残助残内涵。为有效解决贫困重度“三无”残疾人日常生活无人管护的现实问题,县残联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投入280万元新建残疾人托养中心,现已进入建设用地统征调拨阶段。依托社会经济实体设立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辅助性就业机构、盲人按摩示范等扶残助机构8家,为54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落实就业创业帮扶资金102万元,通过项目引领,开展残疾人技能技术培训,辐射带动残疾人发展家庭生产,引导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不断提升贫困残疾人自身发展能力,改善家庭生产生产条件,促进残疾人增收脱贫。
精准施策,提供兜底脱贫保障。制定《旬阳县贫困残疾人兜底保障实施方案》,从特困残疾人免费办证、生活补贴、护理补贴、疾病康复、残疾康复、辅具适配、入学资助、技能培训、就业扶持、托养供养10个方面为特困残疾人提供兜底保障。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衔接,争取项目、指标和资金倾斜支持,确保兜底保障政策有效落实,让残疾人早受益、多受益、早脱贫。印制《残疾人兜底脱贫保障政策明白卡》30000份,陆续发放到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村组干部和残疾人家庭,制订了15000份扶残、助残教育培训宣传品,从而有效提升了兜底脱贫保障政策社会知晓率,扩大贫困残疾人受益面。
健全机制,凸显联村帮户实效。落实精准脱贫单位包村、股室包组、干部包户“三包”机制。为贫困户发放一本扶残助残服务指南,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惠残政策;制作一块包帮精准脱贫公示牌,在实际包抓工作中践行“亮晒作”;设计一份干部包帮脱贫到户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责任,做到底子清、心里明;印制一个“包帮脱贫档案袋”,将所有信息、资料、档案集中管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人手一册脱贫攻坚工作手册,确保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任务、有落实。制做了“干部包帮明白卡”和“干部包帮连心卡”,“两卡”上墙,包帮脱贫档案在包联户家中留存,以便开展扶贫资讯传递、脱贫政策咨询、脱贫效果回访,确保精准包帮,“零”距离沟通联系,县残联充分发挥包帮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作用,截至目前县残联为红军镇和包帮的红军镇周家河村帮扶资金16余万元。用于村组修路建桥和发展特种黑猪养殖业,帮助村组解决24户交钥匙安置房工程“三通一平”已经到位,动员12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完成12户贫困户标准化羊圈、猪舍改造;协调落实17户扶贫贴息贷款50万元;完成30户因病致贫家庭医疗救助摸底统计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