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拟正式推荐对象的公示

2025-04-21 16:23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根据省残工委、省人社厅、省残联《关于开展第七次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的通知》(陕人社函〔202551号)精神,经各县(市、区)级表彰推荐机构和有关部门推荐,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工作专班初审反馈,市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推荐工作专班研究,我市拟正式推荐全省自强模范5名、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5个、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2名,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5421-425日),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书面、电话、来访等形式向市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推荐工作专班办公室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要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要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915-3226467

箱:727723283@qq.com

通讯地址:安康市汉滨区香溪路枣树巷3号市残联

编:725000


附件:1.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拟正式推荐对象名单

2.拟正式推荐对象基本情况、主要经历和事迹材料



安康市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推荐工作专班办公室

2025421



附件1

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拟正式推荐

对象名单

一、全省自强模范(5名)

1.罗祖国(听力)   宁陕县龙王镇铁炉坝村村民

2.朱忠乾(肢残)   紫阳县城关镇东城门社区居民

3.  杰(肢残)   高新区徐岭村村民

4.周克刚(肢残)   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

5.黄正春(女,肢残) 镇坪县城关镇联盟村村民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5个)

1.安康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2.汉滨区残疾人联合会

3.汉阴县残疾人联合会

4.岚皋县残疾人联合会

5.安康慈幼康复托养中心

三、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2名)

1.王少娣(女)  白河县残联干部

2.王海龙        旬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





附件2


拟正式推荐对象基本情况、主要经历和主要事迹材料

一、全省自强模范

1.罗祖国,男,19899月出生,宁陕县龙王镇铁炉坝村村民,自幼丧失听力,听力一级残疾。其父为视力一级残疾,母亲听力一级残疾,面对困难家境,以坚韧意志积极面对生活,自学家电维修知识,打下工作基础。2016年起先后在多家单位从事后勤工作,数十年如一日靠劳动收入赡养残疾父母、撑起家庭,展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其自强与孝义精神感染周边群众,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教材。

2.朱忠乾,男,19799月出生,紫阳县城关镇东城门社区居民,肢体一级残疾。2007年,因车祸双下肢瘫痪,依靠轮椅生活,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运用网络平台宣传销售紫阳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被紫阳县人社局聘为电商培训讲师,先后培训学员100余人,部分学员通过培训成功创业。2024年,他成立紫阳县园博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投母收羔、滚动发展”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羊产业。先后获得第五届“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全省电商脱贫明星”、“安康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3.闵杰,男,19859月出生,安康高新区徐岭村人,肢体一级残疾。2009年因一场意外造成双腿残疾,但他意志坚强,不向命运低头,带着改善残疾人出行状况的初衷,将创业着力点放在轮椅助动车的设计和研究上,自学掌握电动轮椅相关知识,2023年成立陕西海福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助动车、助力车等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公司的产品获得残疾人好评,累计销售额100多万,吸纳10余人就业,其中60%为残疾人。先后获得安康市第九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创新类一等奖、陕西省第三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生活服务业组二等奖及多项发明专利。

4.周克刚,男,19837月出生,中共党员,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肢体三级残疾。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但他自强不息,在外务工拼搏,打下创业发展基础。2010年,回到平利开办建材超市,雇佣残疾人和贫困户务工,帮助他们就业增收。同年成立女娲芳茗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聘请村民种茶采茶及收鲜叶等方式,带动就业增收,2018年,因事迹突出,当选为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女娲芳茗公司也先后获得“安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脱贫攻坚优秀帮扶企业”称号,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交友帮扶先进个人”“爱心奉献奖”等荣誉。

5.黄正春,女,19904月出生,镇坪县城关镇联盟村村民,肢体四级残疾。患有先天性侏儒症,但她不向命运低头,凭借自身努力,在县残联帮助下,创办了黄三三手工艺制作坊,既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手工艺,也为3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自食其力,重拾生活信心。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1.安康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聚力狠抓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推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残疾人27465人实现多元化就业。积极落实政策,通过培育美丽工坊、扶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等方式,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实现残疾人就业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聚力强化服务,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联合多部门开展援助活动,重点帮扶残疾登记失业人员,提供职介、培训等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十四五”帮扶成果斐然。创新打造特色,积极探索涵盖“X+残疾人+就业”模式,持续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全方位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受到省残联通报表扬并被《中国残疾人》进行报道。

2.汉滨区残疾人联合会: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社保等工作,稳步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优化康复服务促精准,围绕签约机制建设、救助政策落实、平台推广应用等重点发力,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质量、能力。强化多元扶持促就业,创新基地园区+就业创新、资金帮扶+就业创业、技术培训+就业创业等模式,推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累计为1398人次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实用技术培训3376人,就业增收1900余人。织密社会保障强兜底,通过落实社保政策、开展临时救助、实施助学项目、落实居家改造,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168户,有效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

3.汉阴县残疾人联合会:聚力锻造“五心残联”服务品牌,创新构建“三维引领-三全体系-三重融合”助残模式,残疾人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助残模式,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残联组织,搭建“1大队+10中队+N联络站”志愿服务体系,上线“智慧残联”数字化系统,年均开展助残服务1200人次。筑牢民生底线,推行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一人一档”残疾人精准康复等工作方式,适配辅助器具2803件,儿童康复训练有效率达95%;建成“残疾人托养中心”,创新托养方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13名轻度残疾人担任护理员,实现“以残助残”双向受益。推动融合共富,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培训就业,实现本地就业794人,外出就业908人,创建市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园区2个、庭院经济示范村1个、示范户88户。残疾人庭院经济等工作获中省媒体和《陕西残疾人》、《共沐阳光》专访报道。

4.岚皋县残疾人联合会:以“先锋领航、自信自强”支部品牌创建为引领,扎实推进残疾人各项工作,残疾人基层组织改革、托养照护等工作获中省媒体和《中国残疾人》《陕西残疾人》《秦风热线》专访报道。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创新推行“镇级综合排名+专职委员末位淘汰”考核管理机制,让一线残协组织“建起来”、“强起来”;坚持试点创新,积极推进残疾人“阳光家庭”试点项目,获得中省肯定;持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辅具适配率达到100%1.6万名残疾人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医疗康复、认知沟通适应性训练等签约服务,实现精准康复个性化,服务上门零距离。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5.55%;多渠道扶持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稳定增收,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1500人次,45名残疾人自主创业。目前,该县残疾人托养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5. 安康慈幼康复托养中心:专注为10岁以上中重度智力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技能培养、社会融合一体化服务。中心秉持“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理念,破解智力残疾人家庭“照顾难、融入难、生存难”的困境,累计服务210人,帮助80名学员实现社区独立生活,22人成功就业,辅助性就业基地“阿甘洗鞋”入选陕西省红十字系统首届“博爱三秦”公益项目,向全国推广。发起的“融合无界”公益行动,7年来带动90家企业、500名志愿者参与助残服务,相关事迹被《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华商报》等媒体报道数十次,成为区域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标杆。

三、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1. 王少娣,女,198110月出生,白河县残联干部。从事残疾人工作18年来,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热爱残疾人工作。脱贫攻坚期间,她努力为贫困村发展献计献策,主动帮扶困难重度残疾人6户,为贫困户解困难办实事20余件,确保24户帮扶对象顺利脱贫并稳定增收,赢得群众好评。2024年负责实施的“以‘托’促振  向‘养’而生(党建+阳光托养)”创新项目,帮助344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解决托养难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艰险、翻山越岭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残疾人上门评残办证3000余人次,帮助申请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等政策1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为残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2.王海龙,男,19889月生,中共党员,2012年入职旬阳市妇幼保健院。深耕儿童保健与康复领域十余载,用14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以精湛医术筑起残疾预防防线。2020年主动请缨破解新院区儿童保健科发展困境,培养组建专业团队,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团队承担旬阳全市60%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累计服务210名特殊儿童。突出专业温度,首创“预防-筛查-干预”三级防控体系,残疾发生率连续下降,带领团队入户指导300余次,组织家长培训40场,协调社会捐赠50万,团队获评省级青年文明号,学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为全市残疾预防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